——张鹏鹏参加多次省级以上竞赛获奖的经验介绍
我第一次接触数学建模是在大一的4月份,每年的四月初到五月初为东北三省与深圳杯结合的全国及地区本科和研究生的建模联赛。第二次便是紧接着同一年的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本科)建模联赛,全国各高校的计划一般均为暑假集中强化培训,九月中旬进行三天的超高强度PK.第三次参赛是在大三的寒假进行的,学校内报名竞赛大约在每年的十月份开始,周末进行建模教材讲解,寒假开始后继续强化培训直至美赛开始,比赛时长四天。第四次是在美赛结束后继续参加的东三省建模联赛。
首先从赛题解答的切入性和可发挥性进行对比:
美赛>国赛>东三省>深圳杯
美赛是最为理想化的数学建模,由于西方人独特的文化与教育方式,所以以我个人的感受来讲美赛必然是秉承了开拓思维,运用创新解决问题的核心精神。所以美赛的解答可以充分打开自己的脑洞并且不一定需要复杂性非常强数学公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结论。与之相对立的便是深圳杯,深圳杯的赛题普遍是又臭又硬,可扩展性非常差,本人觉得他基本上是违背了数学建模的宗旨,我的团队两次参加均铩羽而归,具体表现为题目均是研究成果非常成熟,影响因素关联性极强的现实性问题。所以在初次见到赛题的时候感觉亲切容易,但是在建模时一个问题牵动着另一个问题往往构成死锁无法推进。并且很多院校对于深圳杯建模不如国赛与美赛重视,所以也更容易失败,从侧面也反映出这个比赛水分很大!东三省建模与深圳杯同时进行只是承办机构不同可以归并为同一赛事,并且深圳杯提供夏令营机会。国赛赛题的风格属于二者的折中。
竞赛最为重要的因素——团队搭建
首先团队中的三个人需各有所长,分别为数学,程序,写作,建模初期的培训就要分工明确但又要兼顾彼此。其次每个人的性格需要磨合,团队的精神与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建模能够一个人完成并且得奖的几率可以忽略。我所见过的不能够完成美赛与国赛建模的队伍都是团队有问题的队伍。并且团队合作的收获占整个竞赛收获的一般。所以团队的搭配与配合是一堂非常重要的必修课,否则获奖基本妄想!
赛前的准备
赛前准备基本上是跟着学校培训走的,不过也得要规划一下自己的方向,这是非常重要的磨合阶段分工也会越来越清晰。国赛的强度最大,深圳杯东三省最懒散,美赛最合适既不会累得趴下也不会很轻松。在国赛和美赛的建模开始前需要准备一点吃的,尤其最后一晚都要熬夜的。
建模过程——总结为16个字
团结队友
互通有无
探讨质疑
拍板钉钉
论文的撰写——获奖的直接因素
国赛和美赛的论文摘要部分均是由我撰写。一篇论文的精髓就是摘要,无论哪个建模竞赛,起论文摘要可以说对获奖的层次起到80%的作用,所以摘要是全篇论文的脸面!其余部分有一人主笔,但是主笔必须要参加过各个过程,对每部分内容要了解,能够清晰地展示建模过程中所做的工作,得到的结果,这是最基本的,另外无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所以整洁的排版细节的处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测控技术与通信工程学院